微風小說

第 229章 養孩子都是頭一次

天才一秒記住【微風小說】地址:www.wfxs.info

老阿姨紅姐上線了。

誰都是第一次做父母,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。

最近,虎嗅一篇文章《體面的中產家庭,正在殺死自已的孩子》,標題讓人心驚膽戰。

點開一看,是一部電影的簡介,說是有一個香港中產家庭,父親是受人尊敬且收入豐厚的律師,母親是全職太太,兩個兒子,住在大房子裡,每年都有出國旅行計劃,一切都讓人羨慕。然而,大兒子因為成績一直考不進班上前25名,在10歲的時候因為不堪父親的“侮辱式教育”,跳樓了。整個家庭在這個事件之後幾乎破碎了。

以至於有些人,覺得要孩子太麻煩了,不如及時行樂。決定做丁克,不要孩子,覺得那樣輕鬆,省事。

“東亞中產父母”也因此成了該篇文章口誅筆伐的物件。有人說,“你以為的愛,或許是一種毀滅”“這個外人看上去幸福、溫暖,向上的家,身處其中的人,無一不在墜落,甚至毀滅。”

如果是三年以前,很多父母可能加入作者的陣營,覺得這位爸爸確實不可饒恕,孩子活得開心就好,何必要把自已的思想強加給孩子呢?但是,隨著家裡的娃慢慢長大,上幼兒園,不禁自嘲,原來過去崇尚“佛系養娃”的父母也忍不住幫孩子規劃未來,時不時討論20年後的經濟形勢,擔憂到時他是否能找到穩定的工作,未來是否能維持目前家庭的生活水平,他的智商會不會“均值迴歸”,階級跌落......

所以說實話,如今的我們,對電影中這個爸爸的行為動機,是理解的。

和這位爸爸一樣,紅姐周圍有許多朋友都是從小地方摸爬滾打上來的。他們憑藉著“小鎮做題家”式的刻苦努力,孤身一人奮力前行,才好不容易躋身於中產階級之列。

儘管嘴上常掛著“雞娃太累、內卷無用,一切都得看孩子自身造化”之類的話,但實際上內心深處依然堅信“只要足夠努力便能改寫命運”這個道理。畢竟,自已正是依靠不懈奮鬥才走到今天這一步啊!想必這種觀念也代表了當下,絕大多數生活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裡的中產人士……

“這條路我們一起走過,所以想要讓自已的孩子也照著這條路走,從而獲得相對穩定安逸的生活,有什麼不對呢?”紅姐周圍的精英朋友們說。

這個時候肯定有人說,“孩子的人生是曠野,而不是軌道”。人生不是隻有考學這一條路可以走,也不是隻有工作和升職加薪,孩子們應該自已去探索自已的生命,去享受生活。

這句話說的沒錯,兒孫自有兒孫福。中國傳統文化裡的經典語言。紅姐的姥姥常常說,樹大自直。姥姥內心強大,安穩指數絕對百分之百。

但問題是,對很多“小鎮做題家”來說,想要確保孩子未來能夠維持在中產階級,維持目前的生活水準,能為他想到最安全的路就是——至少考上名校,然後出國深造讀碩士,如果可以,最好就是讀父母的專業,然後跟父母一樣在某系統工作。父母對那條“軌道”非常熟悉,走好這條路需要用到的技能和資源,都可以都教給孩子。走這條路,孩子未來的確定性很高。

雖說是條條大路通羅馬,可是哪個父母也不願意讓自已的孩子摸爬滾打,受太多煎熬。

和富裕階層的家庭不一樣,他們不僅可以把資產直接傳給孩子,還可以建立信託基金,給孩子未來的生活質量託底。但普通人還沒有那個財力,可能最多能幫孩子買套房就不錯了,他自已的生活費還是得自已賺。

這也是有些中產階級為什麼最為焦慮的原因,因為除了在考學、教育方面的經驗,真的沒啥可以傳承的。萬一他上不了好大學,進不了好單位,要去其他領域發展,父母幾乎兩眼一抹黑,只能任其自我發育。

不過話又說回來,雖然有點焦慮,但對比現在有些雞娃得快要瘋魔的現象,大多家長還是理智很多。

紅姐一個經濟學出身的博士朋友阿金說,她知道做決策的時候,除了需要考慮確定性以外,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,預期收益。對於中產階級來說,雖然孩子考學這條路的確定性看起來比較高,看起來可控,但是,當年透過考學獲得的收益,未來的孩子們確定就能夠獲得嗎?這需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。

這兩年,這位博士朋友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幫碩士生規劃就業去向。她有一個碩士生特別優秀,明年要畢業了,想走選調生進體制內,問她是考公務員麼?她小聲說,“老師,我如果考公務員,大機率是要去下面的區縣(也就是我們理解的縣城),如果要留在市區至少要考進前30名,太難了。即是考進了,還有好多北大清華的學生和我們PK。是實在太難。”聽完啞然了,現在連一個985大學的碩士想留在本地當公務員都這麼難。

類似的例子大家這兩年見到的肯定不少。這些都折射出一個現實,國內傳統教育的回報率在不斷下降。紅姐和朋友也會經常問自已,如果孩子們寒窗苦讀,考上了985,也成功讀了研,最後卻發現找一份合適的工作還是很難,怎麼辦?這也是有可能。

硬幣的這一面是985大學生找不到工作,但硬幣的另一面卻是:有很多職業的收入比想象中要高,學歷門檻卻並不高。例如小區裡的寵物醫生、醫美顧問、美髮店的金牌Tony、美妝師、裝修設計師、滑雪教練......透過聊天我們發現,他們的收入很多都不比當地公務員差,靠著自已的技能,工作的穩定性也還不錯。

隨著這樣的例子看得越來越多,紅姐和朋友心裡那根緊繃的弦也鬆了下來,假使孩子未來真的成績不佳,考不上名牌學校,找一門靠得住的手藝不斷精進,或許也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。

有個手藝,至少能養活自已。

而且,最近很多朋友討論的結論是:孩子的學歷或許已經不是保證人生的下限,真正的技能才是。而技能的培養,不是靠“雞”出來的,更多需要孩子不斷的探索和積累,發揮他們本身的自驅力和興趣。

在失業率這麼高的現在,其實沒有一份光靠學歷就能維持的工作,每個人都要不斷學習新的技能,保持“市場價值”,才是真正的“安全”。我們可以雞孩子到十八歲,但他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自已走。

所以,朋友們也不斷告訴自已,給孩子做規劃還是得用動態的眼光去看問題。

紅姐朋友那一代的“小鎮做題家\",背後大多都有望子成龍的父母——短期內,人類總是高估自已“逆天改命”的能力,總會下意識忽略這代“龍鳳”蹁躚的背後,其實是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在40年超高經濟增長提供的無數機會。

阿金說,耶魯大學和西北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寫的一本書——《愛,金錢和養育方式》(《Love,Money&Parenting》)。他們的結論是,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,選擇哪一種教育方式,其實並不是父母自已的選擇,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”“影響教育方式的經濟學原理,主要還是投入產出比。”

換句話說,教育逆天改命的超高回報率也許才是這幾代中國家長“雞娃”的真正根源,但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上行才是教育超高回報率的土壤。

孩子們自然要懂得,天地間行走,自強不息,厚德載物上善若水任方圓。

因此,阿金不禁心生疑惑,開始揣測起來:當接受教育所帶來的超高回報逐漸變得如同鏡中花、水中月一般虛幻飄渺時,人們是否會慢慢地選擇用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已的態度呢?

他們是否會不再將希望寄託於透過教育獲得高額收益,而是尋找其他更為可行的途徑呢?這種“用腳投票”的行為或許意味著社會觀念和價值取向的轉變,也可能對未來的教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。

畢竟,人們總是傾向於追求最有利於自身利益的選擇,如果教育無法再提供令人滿意的回報,那麼他們很有可能會去探索新的道路。這樣一來,原本被視為改變命運重要手段的教育,也許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變革。

十年甚至二十年,環境和經濟變化,大浪淘沙,孩子自已才是掌舵人,父母送一程,風雨兼程的還是孩子自已。

如遇章節錯誤,請點選報錯(無需登陸)

新書推薦

長生修仙,我戮取妖魔修為 聖經2949 噬命隱星 末世女子血奴軍團 廚神系統【山海經】食用圖譜 孤獨的估讀者 以殺證道,只為長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