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風小說

第21章 匡亭之戰

天才一秒記住【微風小說】地址:www.wfxs.info

隨著192年的到來,中原的局勢愈發複雜。首先是李傕勢力,隨著韓遂和馬騰率領部眾來到長安投降,長安城的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。李傕,作為當前長安的實際掌權者,對這兩位投降的將領給予了極高的禮遇和封賞。

韓遂被李傕拜為鎮西將軍。為李傕鎮守西方邊境保衛長安免受西方諸侯騷擾。而馬騰被任命為徵西將軍,屯駐在郿縣。李傕這樣做其實是想分化馬騰和韓遂讓他們互相質疑,這樣就確保了長安的穩定。

在東部,李傕密切關注著局勢的發展。他看到曹操成功拿下兗州,勢力迅速壯大,與袁紹的聯盟也日漸穩固。面對曹袁聯軍的強大勢力,李傕感到壓力倍增。為了平衡這股勢力,他積極尋求與陶謙和袁術交好。

在地方太守的任命上,李傕給予陶謙和袁術極大的方便。他不僅在人事安排上作出讓步,更在軍事和策略上與他們展開合作。李傕的目的很明確:透過加強與陶謙、袁術的關係,讓他們成為牽制曹袁聯軍的重要力量。

揚州刺史的變動為這場權力的遊戲帶來了新的變數。陳溫的突然離世使得揚州的權力真空,袁紹原本打算透過袁遺填補這一空缺,卻不料袁術半路截殺,導致袁遺身亡。

接著袁術對荊州的劉表發起了攻擊,派遣孫堅領兵征討。劉表不甘示弱,派出了黃祖在樊城和鄧縣之間的地帶迎戰孫堅。然而,孫堅英勇善戰,成功擊敗了黃祖,並且乘勝追擊,渡過漢水,將襄陽城圍困。

面對孫堅的猛攻,劉表選擇了堅守不戰,而是派出黃祖在夜間出城去調集更多的兵士。黃祖率領增援部隊歸來後,孫堅再次與黃祖展開激戰。然而,這次黃祖敗下陣來,逃到了峴山之中。孫堅不依不饒,緊追不捨。

在峴山之中,黃祖的部下從竹林間發射暗箭,孫堅不幸中箭身亡。孫堅的英勇犧牲使得袁術痛失一員大將。然而,孫堅的侄兒孫賁卻繼承了他的遺志,率領剩餘的將士投奔了袁術。

袁術對孫賁的忠誠和能力非常讚賞,於是上表朝廷,推薦孫賁擔任豫州刺史一職。孫賁的上任標誌著袁術在豫州的影響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。

在這樣的背景下,袁紹的外圍勢力受到了嚴重打擊。原本支援他的周昕和周昂兄弟被迫下野或戰敗,使得袁紹在揚州的影響力大幅減弱。與此同時,袁術透過任命吳景為丹陽太守,成功滲透進這一地區,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淮南的地位。

陶謙的崛起成為東部諸侯中的一股強大勢力。他透過組建反李傕聯盟,成功拉攏了徐璆、袁忠和孔融等地方諸侯,佔據了富饒的徐州全境,青州大部分地區,以及和袁術一起佔了豫州全境。這使得陶謙的軍勢成為諸侯中的第一位,他的野心也開始膨脹,意圖入主中原。而擋在他面前的第一個對手,便是兗州的曹操。

陶謙聯合袁術,闕宣舉兵60萬攻打曹操,東部戰場由陶謙率兵30萬親自掛帥從琅琊郡進攻曹操的泰山郡;南部戰場由闕宣率領10萬精銳由沛國進攻任城,山陽;西部戰場由袁術率兵20萬直接進攻兗州州府曹操的駐地陳留。

目前曹操方面雖然也有不到35萬軍隊,但是分守兗州八郡,其中曹操陳留郡屯兵7萬是精銳兵力最多的郡,夏侯惇東郡和趙雲濟北郡因為北靠盟友袁紹所以只有5000駐軍,劉星宇的濟陰郡和李典的東平郡因為身處腹地各駐兵10萬青州軍,雖然數量多但是畢竟曾經是農民和山賊戰鬥力兵不強,分別由管亥和何寰統領加緊操練。曹仁山陽郡,曹昂泰山郡,黃忠任城郡分別只有2萬駐軍。

這樣兵力對比曹操軍劣勢就有點大了,西部戰場曹操7萬對戰袁術20萬,東部戰場陶謙30萬對戰曹昂2萬,南部戰場闕宣10萬對戰曹仁,黃忠各2萬4萬。

在得知公孫瓚出兵10萬攻打龍湊,而袁紹因此自顧不暇無法派出援兵的訊息後,曹操面臨的局勢變得更加嚴峻。他原本計劃向袁紹求援,以增強自己在三方聯合進攻下的防禦能力,但現在這一希望落空,他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應對這場危機。在陳留城主府的議事廳中,曹操坐在主位,眉頭緊鎖,面對當前的局勢顯得異常嚴肅。荀彧、荀攸、郭嘉、滿寵等謀士圍坐一旁,他們正為如何應對陶謙、袁術和闕宣的聯合進攻出謀劃策。

郭嘉首先發言:“主公,當前我們兵力分散,難以應對三方的聯合進攻。依我之見,我們應集中兵力,先擊敗其中一方,再逐個擊破其餘。”

荀彧接著道:“我贊同郭祭酒的看法。我們可以讓泰山郡,任城郡,山羊郡在且戰且退的時候,找機會盡量削弱陶謙,闕宣的軍力。”

荀攸也補充道:“同時,泰山郡,任城郡,山羊郡在且戰且退的時候,找機會盡量削弱陶謙,闕宣的軍力。”

滿寵則建議:“最後待我軍擊退袁術後回軍會合在定陶和陶謙聯軍決戰。”

曹操聽完眾人的建議,沉思片刻後,果斷地做出決定:“好!傳令兵!”

一名傳令兵立刻上前:“在!”

曹操下令:“速速傳令給泰山郡太守曹昂、任城郡太守黃忠、山陽郡太守曹仁,令他們且戰且退,拖延時間,務必與李典在東平郡會合。同時,告訴李典做好接引後撤的準備。另外,命令趙雲和曹仁按兵不動,等待我的進一步指令。最後,告訴劉星宇,我要他立刻派兵支援,一旦西路袁術部隊被解決,我們立即與陶謙主力在濟陰郡定陶決戰。”

傳令兵迅速記下命令,然後退出議事廳去傳達曹操的決策。

-------------------

曹操深知袁術此戰的決心和準備,他明白自己面臨的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戰役,而是一場需要智勇並用的戰略較量。在詳細分析了袁術的兵力和戰術之後,曹操決定運用自己擅長的“圍城打援”戰術來應對。

為了迷惑袁術,曹操故意放出風聲,稱自己將親自率領主力前往泰山郡增援曹昂,意圖引誘袁術分兵進攻泰山。而實際上,他卻在暗中調集兵力,準備給袁術一個出其不意的打擊。

夜色如墨,萬籟俱寂。曹操率領的精銳部隊,如同一條巨龍,趁著夜色掩護,悄無聲息地向著匡亭城逼近。月光下,他們的鎧甲閃爍著寒光,手中的武器鋒利無比,他們的眼神堅定而冷酷,彷彿一群從地獄中走出的戰士。

當曹操的部隊靠近匡亭城時,城內的守軍還未察覺。直到曹操下令發起進攻,城牆上才響起一片驚慌失措的喊叫聲。劉詳,作為匡亭城的守將,倉促間率領部隊迎戰。

兩軍交鋒,喊殺聲震天動地。劉詳揮舞著長劍,勇猛異常,他身邊的親兵也奮力拼殺,試圖擋住曹操的部隊。然而,典韋如同猛虎下山,單槍匹馬衝入敵陣,直取劉詳。經過連番激戰,劉詳終於不敵典韋,被典韋一招“風捲殘雲”雙戟絕技斬殺於馬下。這一招是典韋的獨門絕技,他手持雙戟,以驚人的速度和力量在空中劃出一道完美的弧線,如同狂風席捲著戰場上的殘雲,勢不可擋。

在北濟河的岸邊,秋風如刀,割破河面的靜謐。袁術身披戰甲,神情嚴峻地凝視著對岸的匡亭城。他身旁,大將紀靈肅立,手中的長槍猶如鐵柱般堅定。

“紀靈將軍,”袁術開口,聲音低沉而堅定,“今日,我們必須渡過這條河,拿下匡亭城。你可知我為何能一路至此,建立千秋偉業?”

紀靈微微低頭,恭敬地回應:“主公之英勇智謀,天下皆知。末將願隨主公赴湯蹈火,在所不辭。”

袁術點了點頭,目光中透露出讚賞。他轉身望向身後,只見士兵們正忙碌地搬運著小舟,準備渡河。這些小舟雖簡陋,卻是他們此刻唯一的依靠。

“傳令下去,”袁術沉聲說道,“全軍準備渡河,小舟為先,務必保持秩序,不得慌亂。”

紀靈應聲傳達命令。很快,士兵們紛紛扛起小舟,開始艱難地向對岸進發。

在北濟河的岸邊,荀攸站在高處,目光如炬地俯瞰著河面。秋風瑟瑟,吹動著他寬大的衣袍,卻吹不動他心中堅定的決心。作為曹軍的謀士,他早已洞察了袁術大軍的動向,也深知半渡而擊的戰術要義。

“于禁將軍!”荀攸轉身,對身旁的于禁說道。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,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。

于禁立即躬身行禮,聲音堅定:“荀攸先生,末將在此,請先生示下!”

荀攸點了點頭,指著河面說道:“袁術大軍正在渡河,此刻正是半渡而擊的良機。我命你率領精銳部隊,從河岸兩側殺出,務必截斷敵軍退路,將他們困在河中!”

于禁眼中閃過一絲凌厲的光芒,他沉聲應道:“末將領命!”說罷,他轉身飛奔而去,很快便消失在荀攸的視線中。

荀攸目送著于禁離去,心中卻並未放鬆。他知道,這場戰鬥的勝利與否,關鍵在於能否成功截斷袁術大軍的退路。他緊皺眉頭,雙手背在身後,不停地踱步思考著。

就在這時,河面上突然傳來了喊殺聲。荀攸精神一振,立刻登上高處眺望。只見河岸兩側,于禁率領的精銳部隊如猛虎般衝出,他們的身影在河面上快速穿梭,如同鋒利的箭矢一般刺向敵軍。

在北濟河的岸邊,紀靈身披戰甲,手持長槍,正在指揮渡河。

突然,曹軍的精銳部隊如同猛虎般從河岸兩側衝出,直撲袁術大軍。密集的箭矢如同雨點般射來,紀靈立刻揮舞長槍,擋下了射來的箭矢。他心中一驚,沒想到曹軍會在這個時候發動攻擊。

“全軍準備迎戰!”紀靈大聲下令,他的聲音充滿了威嚴和果斷。士兵們紛紛響應,他們緊握兵器,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戰鬥。

就在這時,一道身影從曹軍陣地中衝出,迅速向紀靈所在的戰船衝來。那人身穿黑色戰甲,手持一柄長劍,氣勢洶洶。紀靈立刻意識到,這是曹軍的一位將領,他必須小心應對。

當那人衝到戰船前時,他停下了腳步,抬頭看向紀靈,大聲喝道:“來將何人?”

紀靈緊握長槍,凝視著對面的將領,回答道:“我乃袁術麾下大將紀靈!”

那人聞言,微微一笑,回答道:“吾乃曹操麾下點軍司馬於文則!”

曹軍大將於禁躍馬挺槍,氣宇軒昂地朝著袁術大將紀靈衝去。

當兩人距離拉近時,他們幾乎同時發動攻擊。于禁的長槍如同雷霆般猛烈,直取紀靈的要害;而紀靈也不甘示弱,揮舞長槍迎戰。兩人的身影在空中交錯,發出刺耳的金屬碰撞聲。

兩人交鋒之際,只見槍影如龍,馬步穩健。于禁槍法精湛,紀靈亦非泛泛之輩,兩人你來我往,戰得難解難分。一時間,戰場上煙塵四起,殺聲震天。

經過數十回合的激戰,雙方均未能取得明顯優勢。于禁的槍法越發凌厲,紀靈則憑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穩紮穩打。兩人平分秋色,戰場上圍觀的將士們無不為之喝彩。

此時,攻打匡亭城擊敗劉祥的曹操也率軍過來支援于禁。典韋作為後援部隊,及時趕到,加入了戰鬥。

典韋手持雙戟,一馬當先,他的目光鎖定在了紀靈身上。典韋一聲怒吼,雙戟帶著雷霆萬鈞之勢朝紀靈劈去。

紀靈揮刀迎上了典韋的攻擊。然而,典韋的招式威猛無比,紀靈根本不是對手。只見典韋的雙戟在空中劃出一道完美的弧線,重重地劈在了紀靈的肩膀上。紀靈慘叫一聲,倒在了地上,再也無力反抗。袁術見狀,急令親兵帶著受傷的紀靈撤離回大營。

北濟河之戰的烽火仍在延續,袁術的大軍雖然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,但士兵多為烏合之眾,戰鬥力參差不齊。而黑山軍的餘黨和匈奴的於扶羅部,他們的目的不過是藉助袁術的力量來狠狠地打擊他們的共同仇人——曹操。然而,他們並未打算與曹操進行一場艱苦的持久戰。

因此,當袁術的大軍遭遇曹操的突襲時,黑山軍餘黨和匈奴於扶羅的部隊便如鳥獸散,紛紛逃離戰場。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故讓袁術措手不及,他原本就不穩固的陣腳瞬間崩潰。士兵們見狀紛紛四散而逃,整個袁軍陣營陷入了混亂與恐慌之中。

曹操見時機成熟,立即下令全軍追擊。曹軍將士們士氣高昂,奮勇殺敵,袁術的大軍在曹軍的追擊下節節敗退。袁術雖然極力想要穩住陣腳,但大勢已去,他不得不下令全軍向封丘方向敗退。

在北濟河和匡亭的連續失利後,袁術意識到形勢的嚴峻。他決定放棄匡亭,退回封丘,意圖依託那裡的防禦工事固守,同時等待盟友陶謙和公孫瓚的援軍到來。在袁術看來,這是一個既能保全自身實力,又能爭取外部支援的策略。

然而,曹操對袁術的戰略意圖瞭如指掌。他明白,如果讓袁術成功退回封丘並固守待援,那麼自己將陷入持久的拉鋸戰中,這無疑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資源。因此,曹操決定採取主動出擊的策略,不給袁術任何喘息的機會。

他立即命令部隊窮追不捨,緊密追蹤袁術的撤退路線。曹操的部隊士氣高昂,一路猛打猛追,不給袁術大軍任何休整的機會。在曹軍的追擊下,袁術大軍疲於奔命,士氣低落。

最終,袁術被迫一路敗退至壽春。他的西路部隊在連續的戰鬥中已經損失慘重,無力再戰。面對曹操的強勢追擊,袁術深知再戰無益,只好選擇堅守壽春。

曹操見袁術已退至壽春並固守不出,便決定暫時回軍定陶,休整部隊,準備與陶謙軍決戰。

如遇章節錯誤,請點選報錯(無需登陸)

新書推薦

三國之兌換猛將 從仙俠世界歸來 御史大官人 宗武世界 抗戰之浴血悍將 重生:明末強蕃 我在三國散播大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