蔥燒海參這道菜,確實讓年輕的廚師們和參賽大師傅們拉開不小差距。
雖說年輕廚師們也都知道該怎麼去做。
他們也都是經常在後廚看到大師傅們做。
但真正自己做,經驗上的不足還是非常明顯。
高湯的煮制,後續蔥燒汁的調味,甚至是蔥燒汁的打芡。
這些都是需要長時間經驗的積累。
馮正明當初跟師父學這一道菜,就學了很長的時間。
那時候燕喜樓生意已經不行,顏老師傅也是有所感覺,所以抓緊時間教授小徒弟以偶寫重要的東西。
馮正明從煮湯到調味,包括應該如何去炸蔥段,他都跟著師父非常詳盡學習。
因為有了那一段沉下心,沒有其他東西影響下的學習。
也才能夠成就馮正明如今的這份手藝。
馮正明那種學習待遇,是年輕的廚師們不具備的。
哪怕孫海、夏蕙和朱旭,他們也未曾有過馮正明當年學習的環境。
或者應該說,他們沒有馮正明當初的時間去學。
他們從進後廚開始,幾乎都是在跟著各種忙碌。
他們的手藝都是在邊幹邊學中成長起來。
這讓他們基礎很紮實,他們在後廚做菜的經驗比其他廚師要充足。
可也是這種邊幹邊學的狀態,使得他們沒時間去研究像是蔥燒海參這樣的菜。
不過比賽結束,年輕的廚師們聚在一起。
他們個個心態倒是沒有受到什麼影響。
或許對他們而言,能進入百強魯菜名廚之列已經算是成功。
畢竟爭奪十佳名廚的都是各家酒樓的大師傅們。
所以他們輸給大師傅們也沒有什麼丟人。
他們聚在一起聊的是哪位大師傅的蔥燒汁做的好?
“我覺得可能是李師叔的做得好。”
“對對,我也覺得,李師叔是小師叔的大師兄,他的那個蔥燒汁我看了,味道真是很棒。”
“你看了就知道味道啊?我覺得是我師父做得好,我師父這些年一直都是幫小師叔培養新人,所以師父他手藝很紮實。”孫海為自己的師父楊斌站臺。
見孫海為自己師父站臺了,夏明燁趕緊說:“那我還覺得我爸做的最好呢。”
場面頓時變得有那麼點劍拔弩張,大家都有各自支援的大師傅。
朱旭倒也覺得自己師父的蔥燒海參應該也做的很好。
“我師父的蔥燒汁,過去在聚賓園也是挺出名的,師父他這幾年在外地又學習了很多,可能在調味上又有新東西。”
朱旭的話倒也沒有誰反駁,因為大家也都清楚,程國勝的手藝確實很好。
在大家討論哪位大師傅蔥燒海參得分最高的時候。
夏蕙突然嘀咕:“可惜,這次師叔他沒參加,師叔的蔥燒海參真的好吃,我真的最喜歡師叔做的蔥燒汁。”
這個倒是沒有人反駁,嘗過馮正明蔥燒汁的人都會喜歡。
馮正明調味上的獨到見解,那種濃而不膩的味道,確實讓他的蔥燒汁獨樹一幟。
不敢說馮正明的蔥燒汁一定是最好,但味道上確實是讓很多人都喜歡。
顧志成笑著說:“馮師叔獲得的認可已經足夠多,不用跟我們一起參加比賽證明自己。”
這話得到年輕廚師們的認同。
實際上從年齡上來說,馮正明比一些青年廚師還要年輕。
也是從馮正明身上,顧志成他們這些青年廚師才算是真正見識到,什麼叫做天分。
天分這東西,確實不是單純靠努力能夠追趕上的。
更重要的是,別人有天分還更加努力。
這就是註定了大多數人都很難追趕上馮正明。
年輕的廚師們也因此對馮正明服氣。
只要是接觸過馮正明,並且一心想要成為好廚師的年輕的廚師們。
他們一定會對馮正明服氣。
這種服氣是發自內心的。
所以年輕的廚師們,覺得馮正明確實沒有必要再參加比賽證明自己。
他已經有了足夠強的實力,有自己的那些分店,可以讓他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,都成為國內餐飲業的真正大亨。
夏蕙開口說:“師叔他參加比賽,應該就沒我們什麼事了,師叔的手藝跟我們不在一個層次上了。”
這話也獲得在場年輕的廚師們認同。
“是啊,小師叔的手藝太利害。”
“馮師叔厲害的地方是他的創造性,他的創意總是能很好的做出來。”
“而且還好吃,馮師叔的菜味道上真是無可挑剔啊。”
“其實如果不是馮師叔的話,恐怕魯菜還真沒法走出齊魯傳播更廣。”
馮正明對魯菜傳播的貢獻,也成為了他被很多人信服的地方。
即便是老師傅們,在魯菜的傳播和宣傳上,也確實是做的不如馮正明好。
懂得做菜的廚師不少,老師傅們的手藝也是個個厲害。
但懂得做菜,手藝好的同時,還懂得要如何運作和宣傳魯菜的人。
如今也只有馮正明一個人能做的好。
尤其是他在滬城一口子開的四家店。
是一種相當有針對性的開店。
背後有馮正明對自己手藝的絕對自信。
同時也有他能輕鬆拿捏不同地區人口味上的實力。
也因此,馮正明在滬城推出的滬城餐館推薦指南,是真的一下子就收穫了很多人的認可。
如果非要說他現在還有什麼不足的話。
那恐怕就是,馮正明方式太貼近大眾化,忽略了一些人對高階的需求。
不過對此馮正明自己是一點不著急。
他始終堅持要讓大眾吃得起自己的店。
也因為他的這種堅持,和某些一心做高階餐飲的大師傅們不衝突。
讓他在滬城開店沒有遭受到任何排擠,甚至還受到滬城本地廚師們的歡迎。
畢竟馮正明沒有跟他們爭搶高階餐飲,也沒有爭搶酒樓那些。
他們接納馮正明在滬城開店,反倒彰顯出滬城海納百川包容性。
也可以讓滬城被不少人視為是一個美食城市。
只是他們並不知道的是,大眾喜歡的往往才會真正的更好流傳開。
當馮正明的四家店和他自己,還有他手底下廚師的知名度都上去了。他如果想要在滬城開一家自己的高階餐廳,那還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?
更何況,馮正明依靠他其他的店賺到了足夠的錢。
他之後開高階餐廳也就無需其他人投資。
一家完全可以由他自己主導的高階餐廳,註定了會比那些需要拉攏投資人開的高階餐廳要更加自主。
能自己主導自己餐廳的一切,不需要藉助別人的投資。
馮正明將會擁有更多的自主權,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菜。
這一點可能是現在程國勝會非常羨慕的。
第二道菜比賽結束,馮正明還是沒有去見年輕的廚師們。
他和妻子陪著科夫曼夫婦一起,在進行一番廚藝上的交流。
科夫曼在看了第二道的蔥燒海參後,就很好奇馮正明做的蔥燒海參。
他沒有趕上馮正明在店裡做,所以他一直沒有機會品嚐到。
馮正明就用了一個比較簡單的家庭方式,專門給科夫曼夫婦做了一次他的蔥燒海參。
他是提前一天把雞湯和蔥段準備好,讓妻子羅晴按照自己說的方法去泡發海參。
用雞湯加入炸過的蔥段和蔥油混合,泡發了算是一天的海參。
如此算是很好讓海參入味了。
比賽結束,他和科夫曼一起來到羅晴在曲阜這邊臨時租的一套房子家裡。
馮正明便開始給科夫曼夫婦做自己的蔥燒海參家庭版。
步驟馮正明沒有向科夫曼隱瞞,已經提前告訴他。
科夫曼看馮正明在廚房裡忙碌,有些好奇問:“你這樣做的,和你店裡的味道會是一樣嗎?”
馮正明笑了:“有一點區別,如果你想要吃我店裡的,恐怕只能等比賽結束,我們一起回泉城,或者是回滬城,我可以在店裡做給你嚐嚐。”
科夫曼微笑:“好的,有時間的話,我們一起去嚐嚐。”
雖然用的是家庭灶,馮正明依舊很好的拿捏住。
馮正明沒有用傳統的水澱粉勾芡,他用的是提前炒的黃油麵撈。
科夫曼看了一些驚訝:“你竟然用西餐濃湯的方法去做?”
馮正明微笑:“這其實我們中餐也有,粵菜裡就有不少菜,是用這種黃油麵撈的方式去勾芡的,我這算是中西結合。”
科夫曼點頭:“這種方式確實增添了不少風味,果然你的做法和其他廚師不一樣。”
馮正明:“很多東西都是可以共通,我始終認為只要做的好吃,不必拘泥於用的方式是中餐的還是西餐的。”
科夫曼贊同:“對,中餐和西餐都要把菜做的好吃。”
把一切料都準備妥當,馮正明這才開始進行正式的蔥燒海參。
他首先過沖放油,加入蔥段和薑片煸炒出香味來。
一直到蔥段已經呈現出褐色了。
他才把蔥姜撈出去後,再把蔥燒汁下鍋去炒制。
之後是先要把炸過並且蒸制過的蔥段下鍋燒。
要把蔥的味道燒出來後,再下提前入味的海參。
在鍋中慢慢燒製,讓海參進一步吃入大蔥的香味。
此時再進行一個勾芡,需要分次去進行勾芡,保證收濃的汁能掛在海參表面,但又不會非常的濃稠。
最後還要淋入提前準備的蔥椒油,一來是給海參表面提亮,二來是最後一次增添花椒和大蔥香味。
到了此時,整個廚房,甚至連臨時租借房子裡都瀰漫著蔥香味。
科夫曼夫人忍不住走到廚房外張望:“好香啊。”
科夫曼也附和:“對,很香,這香味很能勾起人的食慾。
馮正明用盤子把蔥燒海參盛出來,每個盤子裡放上兩根蔥段搭配上一根海參。
最後用勺子淋上一些蔥燒汁,馮正明為了解膩和配色上好看,還搭配了一顆提前汆熟的小白菜。
看到馮正明的這個擺盤,科夫曼夫人已經忍不住讚歎起來。
“太美了,馮你的這個菜做的真漂亮。”
科夫曼夫人還轉身對羅晴說,“馮也應該參加比賽,他可以獲得第一名。”
羅晴笑著點頭:“對,他如果參加,確實能獲得第一名,所以他不能參加比賽,因為他參加了對別人不公平。”
科夫曼立刻接話:“沒錯,他參加對其他比賽廚師不公平了。”
接著馮正明和科夫曼分別端著兩盤走出廚房。
然後馮正明和羅晴兩口子,和科夫曼夫婦一起品嚐他這道家庭版蔥燒海參。
還沒有開始吃,光是看著就讓科夫曼夫人有點無從下手。
“太漂亮了,我不好意思吃了。”
馮正明笑了:“沒關係,儘管嚐嚐,我沒有切開,這樣倒是用刀叉更方便吃的。”
科夫曼夫婦終於是下刀,把海參切成小段。
馮正明提醒:“可以搭配上一點蔥段一起吃。”
科夫曼夫婦按照提醒,又切了一點大蔥,混合著海參一起送入口中。
在唇齒間咀嚼時,海參保留著那份q彈。
蔥完全沒有絲毫辛辣,吃透了蔥燒汁的蔥也相當美味。
和海參搭配起來一起吃,濃郁蔥香味、蔥燒汁的味道,搭配上海參軟糯不是彈性的口感,真是一種很意想不到的美味。
科夫曼夫婦有點迫不及待把這盤蔥燒海參吃完。
最後剩下的汁,科夫曼夫婦還有點捨不得。
馮正明便給他們新增一點點米飯,還淋了一點點蔥燒汁。
就這樣,夫婦倆拌著米飯幾乎把盤底湯汁都給颳了個乾淨。
吃完了這盤,科夫曼夫人感嘆:“馮的手藝還是這麼好。”
科夫曼這次也點頭:“你這個調味很特別,把味道平衡的很好,最讓我意外的是,你竟然讓海參也很好的入味了。”
作為海外名廚,科夫曼自然很清楚海參入味的難度。
尤其是上好的海參,要讓內部入味真不容易。
到馮正明的做法很好解決了入味的問題。
海參內外都有味道,不讓味道只是侷限在表面的蔥燒汁上。
這就很自然讓海參吃起來更加美味。
馮正明笑著回答科夫曼:“這是蔥燒海參的關鍵,就是要對海參提前入味,我其實用了一個取巧的辦法,那就是泡發的時候給海參入味。
省去了重新入味燉煮海參的過程,而且我也沒有加很多的料。
如果按照比賽上的做法,我只用雞湯的做法,味道上其實還是欠缺一些。”
科夫曼夫人:“但是這已經很美味了。”
科夫曼:“對,已經很美味,馮你調味上的手藝真的很棒。”。
如遇章節錯誤,請點選報錯(無需登陸)